①蛋白與能量比例平衡,或者能量蛋白平衡。主要是有效能(豬一般是消化能,家禽是代謝能)與粗蛋白的比值。由于凈能體系更能反映有效能的價值,原來的蛋能比是否能夠簡單地折算仍然需要討論。
②鈣與磷比例平衡。反映合適的鈣磷比指標有許多,包括骨骼成分或者血液生化指標堿性磷酸酶水平等,所以,鈣磷比變異范圍也是比較大的。另外,植酸酶的廣泛使用,對原來的鈣磷比影響比較大。
③淀粉與非淀粉多糖的碳水化合物之間平衡。碳水化合物的營養價值差異很大,相當部分屬于抗營養因子。另外,部分碳水化合物沒有能量價值或者營養價值,但具有調節腸道健康特別是微生態功能。
④高能與功能脂肪比例平衡。脂肪的基本功能是作為高度濃縮的能量,但部分脂肪(如多不飽和脂肪)具有一些生理或者生物學功能,如抗氧化作用等。
⑤微量元素平衡。微量元素之間的頡頏和相互影響,合適的比例才能滿足各種元素的需要。另外,有機微量元素的使用,增加了原來的無機源微量元素平衡的變量。
⑥維生素平衡。與微量元素之間主要是頡頏的相反,維生素平衡反映在相互之間的協同作用,類似氨基酸平衡的協同,如同木桶短板原理。
⑦氨基酸平衡。是經典的營養平衡模式,只有合適的比例才能高效利用。氨基酸平衡本質是必需氨基酸平衡,但更有實質意義的是幾種限制性氨基酸之間的比例。
⑧脂肪酸平衡。中鏈與長鏈脂肪酸的供能模式是不一樣的,不同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生物學意義是不同的。
“平衡日糧”中的非營養性平衡包括:
①酸堿平衡。酸性環境是腸道健康的重要標志,對營養消化和抑制病原微生物是必需的,但是,在某些條件下如腹瀉時,過多的酸危害也是明顯的。
②電解質平衡。電解質涉及滲透壓,直接與營養利用與腹瀉有關。
③滲透壓平衡。滲透壓在體內組織更敏感,腸道上皮細胞的滲透壓直接把腸道與血液關聯性結合在一起,也與腹瀉有關。
④黏稠性與流動性平衡。食糜的黏性與消化酶的作用直接有關,過高的黏稠性影響營養消化、吸收,甚至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。
⑤微生物菌群與微生態平衡。微生態狀況直接影響腸道健康,也與腸道營養消耗有關。
⑥外源酶與內源酶平衡。酶制劑的廣泛使用與內源性消化酶的相互關系影響營養的消化。
⑦免疫原性與免疫特性平衡。適度的免疫反應是維持動物健康的必要條件,但一些飼料原性的免疫反應是長期持續性免疫應激,產生炎癥因子。
⑧氧化還原平衡。飼料成分的氧化造成許多有害生化產物,抗氧化是日糧功能所需要的,但使用抗氧化手段要維持在需要與適度。
在“十六個平衡”中,八項是營養平衡,八項是非營養平衡。平衡之間是有關聯的,如電解質平衡與滲透壓平衡、酸堿平衡等,不同條件下重要性不同,應激或者病理條件下與健康狀況下不同。可進一步細分為其他平衡等,例如,碳水化合物平衡可分低聚糖與多糖平衡、淀粉與非淀粉多糖平衡、水溶性纖維與不溶性纖維平衡、支鏈淀粉與直鏈淀粉平衡等。
來源:蛋雞工作室,版權歸原作者,向原作者致敬!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